最新消息:国投泰康信托带您展望2023年宏观经济及权益投资机会

本期核心观点


(相关资料图)

盼去冬寒见春天 市场将守得云开见月明

疫情防控政策转向、刺激政策落地,消费、投资或将全面改善; A股行情偏向乐观,地产、内需、科技表现可期,优质股票有望实现“戴维斯双击”; 持续看好权益市场投资机会,重点关注地产链与大金融、以大消费为代表的内需、安全与科技成长方向三条主线; 市场噪音扰动依然不断,可关注内涵丰富、波动可控的TOF型产品。

本文阅读大概需要5min

2022年是艰难的一年。

• 海外资本市场风起云涌,美欧通胀高企,美联储引领全球多国央行开启加息周期,叠加俄乌冲突,美国及欧洲多国资本市场都经历了大幅震荡;

• 国内疫情反复,宏观经济及资本市场同样面临较大压力,经济增速下行。A股在4月和10月两次探底,债市同样表现不佳。

图1:2022年全球股市涨跌幅

数据来源:WIND,国投泰康信托整理

随着海外加息放缓、国内疫情防控政策转向,国内外流动性环境、政策方向发生巨变。基于此,我们的观点是——2023年权益市场投资机会,相信市场将守得云开见月明。

1

国内经济环境回顾及展望

2022年国内经济增速出现了阶段性放缓,中国一度面临较大经济增长压力,但寒冬已过,2023年消费、投资或将全面改善。

1. 消费:『内需』拉动或成最大亮点

2022年,经济下行叠加疫情持续,失业率攀升,抑制了居民消费能力及意愿,消费者信心指数明显下跌,社零增速中枢再次下移。

图2:城镇调查失业率一度逼近2020年初水平

数据来源:WIND,国投泰康信托整理

图3:消费者信心指数下了一个台阶

数据来源:WIND,国投泰康信托整理

图4:消费中枢下行

数据来源:WIND,国投泰康信托整理

我们的观点是:下行终将过去,2022年主要拖累项大概率会成为2023年经济增长点——

疫情管控放开,消费场景增加,服务业消费及可选消费自然回升;复工复产及刺激政策落地,消费者信心回升;扩大内需战略出台, 2023年消费或会冲出阴霾。

2. 出口:海外衰退压力显现

全球疫情爆发后,中国率先控制疫情、恢复生产,成为全球最主要供应方,迎来了两年的出口高速增长期。

图5:中国出口金额占比世界第一

数据来源:ITC,中国海关总署,国投泰康信托整理

图6: 三驾马车对GDP增长的拉动变化(支出法)

数据来源:WIND,国投泰康信托整理

不过,自8月以来中国出口数据已逐月下行,并在10月增速转负。2023年,海外需求有下行风险,出口增速也将大概率回落,投资应更多着眼“内需”。

图7:进出口数据已经开始回落

数据来源:WIND,国投泰康信托整理

3. 投资端:地产下行压力缓和

2022年地产投资增速持续下行,基建是全年投资增长的最主要动力。展望2023年,随着各地配套政策的落地,基建仍能维持较快增速。

图8:今年以来基建增速回升地产继续下行

资料来源:WIND,国投泰康信托整理

综上,2023年宏观经济较为乐观,随着经济数据不断验证市场预期,风险偏好将进一步抬升,A股估值上行仍有空间。

2

2023年A股行情展望

1. 货币政策短期不会转向,流动性仍偏宽松

2022年全球央行加息浪潮中,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坚持“以我为主”,实施了三次降息、两次降准。

从月度金融数据看,M2保持较快增速,但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不足,使得社融与M2出现背离。

图9:社融与M2增速背离,资金进入实体效果尚不明显

资料来源:WIND,国投泰康信托整理

图10:有效需求不足,部分月份居民及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

资料来源:WIND,国投泰康信托整理

展望2023年,美联储预计加息放缓,同时宽信用仍未落地。外需回落背景下,我国需刺激内需,提振国内投资增速,未来货币政策大概率不会转向,虽然最宽松时期已过,但国内流动性仍会相对友好。

2. 政策是信心来源

>>>>

地产政策全面转向

当前监管对地产行业的限制态度已变,政策已经转向支持、呵护。展望2023年,地产暴雷风险大大缓解,银行隐形风险下降,地产需求端预计也会有较大概率改善,届时宽信用政策将更好落地,整个地产行业资金流也将实现良性循环。

>>>>

『内需』或成2023年亮点

「扩大内需战略纲要(2022-2035年)」指引下,投资、消费将双管齐下,助力2023年经济增速提升,“内需”或将成为下一阶段政策重点和全年经济亮点。

>>>>

『安全』是具有持续性的主题

2022年二十大报告中,“安全”被多次提及,国产替代、自主可控、国家安全、粮食安全或许在2023年依然表现亮眼。

3. 经济向好、估值较低,有望实现“戴维斯双击”

目前,A股主要宽基指数估值均处于历史较低分位数水平。未来,大概率将迎来系统性估值修复,将有不少个股迎来“戴维斯双击”,行情偏乐观。

图11:A股主要宽基指数估值处于历史较低水平

(数据为2010-1-1至2022-12-25)

资料来源:WIND,国投泰康信托整理

3

其他投资方向展望

1. 汇率无忧,2023年人民币或稳中有升

目前市场虽对美联储加息终值仍有分歧,但一致认同加息将在2023年结束。未来,利率倒挂带来的贬值压力大大缓解。同时,美国面临衰退压力,而国内经济增速大概率回升,两国经济增速差异反转,美元将面临拐点,人民币或将再次走强。

2.基本面及流动性反转,港股投资价值突出

大陆市场基本面及海外流动性左右了港股走向,导致港股近两年跌幅巨大,目前正处于估值修复阶段。

展望2023年,港股流动性及基本面大幅改善,虽然10月至今反弹较大,但站在当前时点看,依然具有很高的投资价值。

3. 未来债市或以震荡为主

货币政策预期主导债市走势,2023年经济大概率回暖,货币政策最宽松时期已过去。结合股债性价比看,股票整体估值还处于历史低位,债市或将以震荡为主。

图12:万得全A风险溢价处于历史较高水平

(1/万得全A PE - 十年国债收益率)

资料来源:WIND,国投泰康信托整理

4. 大宗商品结构性演绎,CTA资产可差异化布局

地缘政治冲突的外溢效应、复苏政策下的强预期弱现实及美联储加息节奏变化,影响着2023年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态势。商品市场大概率呈现板块间结构性行情,并可能间或出现较为流畅的趋势性行情。

从市场微观角度看CTA策略,商品期货2023年市场波动性将出现底部抬升,交易机会比2022年乐观一些,截面和期限类CTA策略或将重回正轨。

▶ 我们的观点:

尽早增加中长周期量化CTA配置比例,在行情来临之前左侧布局; 短周期量化CTA具有较强的α属性,差异化和交易拥挤度较高,整体不确定性增大; 主观CTA可能会从目前宏观交易逻辑驱动,转变为产业链逻辑驱动,需时间发酵,建议等待时机右侧配置。

4

2023股票投资、产品配置观点

股票投资方向建议

• 地产与金融

地产政策转向后房价走势预期会发生转变,居民购房需求将在明后年持续释放,带来地产销量的反转;地产融资新政陆续落地后,地产行业现金流得到系统性改善,竣工或会加速。

图13:2022年商品房销售额持续负增长

资料来源:WIND,国投泰康信托整理

因此,未来更看好2023年地产竣工链的投资机会,建议关注:建材、家电、家居等。

此外,地产链改善也会带来银行板块的估值修复,市场已在修正悲观预期,重新挖掘银行股投资机会。

• 内需大消费主线

被提至国家战略高度的“内需”,或将是2023年经济增长最大亮点,三季报已呈现一些复苏迹象,投资者可积极布局疫后恢复相关行业中收入弹性大的方向,比如医美、医疗服务,白酒、调味发酵品、机场、免税等

• 科技成长安全主线
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,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,同时“国家安全”被提升至事关“民族复兴的根基”高度。同时,当前科技、成长中大量公司的估值泡沫已大幅消化,较多公司估值甚至处于低估区间。

综上,2023年科技成长板块的投资,建议围绕泛新能源产业链和安全需求产业链展开,关注相关细分板块中的结构性机会——

光伏

2023年预计全球装机量有望同比实现40%增长,行业仍将有较强的结构性机会,可关注其中的供需紧缺环节、新技术、辅材、逆变器等方向。

储能

以中美为代表的大储市场装机量将实现快速增长,欧洲户储的发展速度依旧保持高确定性,可关注储能系统集成企及小电芯、逆变器相关公司。

风电

2023年预计是风机交付大年,行业有望在出货量、招标价格、材料成本上迎来改善,可关注具备抗通缩属性的海缆与桩基、轴承等环节。

电动车

2023年板块估值有望整体恢复,可关注电池盈利修复、钠电池以及汽车零部件、汽车智能化等方向。

电子

预计半导体产业周期将于明年年中触底,并有望在下半年开始重回上行阶段,我们的观点是,可关注优质半导体设计公司的估值修复和复苏成长带来的投资机会,以及半导体设备零部件、设备和材料领域国产化的发展机遇。

计算机

2023年,疫情反复、前期人员扩张过快、费用较高等抑制因素有望缓解,景气度总体迎来上行,可关注网安、信创、能源信息化、国密改造等方向。

军工

军工:预计2023年行业内增速将结构性分化,可关注其中的制导装备、航空发动机、航空装备、卫星应用等方向。

▏产品配置观点 >>

1. 逐步超配均衡或成长风格的股票型产品

经济复苏前期主要是低估或超跌的“稳增长”、价值蓝筹股票相对受益,而随着疫情高峰消退和生产消费正常化,市场焦点将重回社会服务与大消费、生物医药、新半军等国家战略扶持领域,其业绩增长、估值抬升可期,成长风格将长期占优。

▶ 我们认为:

可优先选择具有较高股票配置仓位、选股风格均衡或偏成长的产品; 对于风险偏好更高的投资者,或可增配FOF及指增策略型产品

2. 可关注股票与商品双管齐下的配置型多策略产品

由于个人投资者缺乏足够信息渠道和研究精力,多策略产品仍是其长期获取稳健收益、熨平周期波动的最好选择。

预计2023年开始,复苏、安全和发展主线下的股票和商品市场都会迎来不少结构性投资机会,宏观扰动因素逐渐散去后,低相关性资产间的共振下跌情形相对今年也会减少。

投资者或可长期持有配置型多策略产品,借助产品同时捕捉多个市场投资机会,分散波动风险。

▶ 我们认为:

可适当关注优秀量化私募管理人旗下的复合策略产品,例如指数增强+CTA、市场中性+CTA等; 对于私募管理人没有太深认知的投资者,可考虑一键配置多个量化私募的拳头多策略产品,这或许也是一种更为省心的选择。

标签: 资料来源 货币政策 投资机会

X
X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东方信息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8   联系邮箱:562 66 29@qq.com